团结和睦携手致富--兵团第十四师一牧场各族职工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记事
在昆仑山深处,有一个地处高寒却暖意融融的兵团团场--第十四师一牧场。
在这海拔高达2300米至4500米的地方,2700多名各族职工和当地牧民生活在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的环境里,团结和睦、携手致富,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走出一条颇具特色的“嵌入式”发展道路。
甘做民族团结铺路
石8月9日,张永进听说一连产羔场发生一起草场纠纷,马上赶过去。
一牧场的草场面积有124.6万亩,与周边地方乡镇的牧场插花分布,牧民在放牧时难免会出现纠纷。
上午,策勒县奴尔乡布藏村村民乃再尔巴科·依敏尼亚孜赶着一大群羊往自家的草场走去,头羊竟然领着羊群直奔一牧场一连职工麦麦塔吾拉·白迪家的草场。
张永进了解情况后,及时说服麦麦塔吾拉与乃再尔巴科握手言和。
今年62岁的张永进能熟练地说维吾尔语,又长期与当地群众打交道,在当地牧民中有着极高的威望,大伙儿还按张永进的乳名“喜喜”,亲切地称他为“喜喜连长”,他是当地群众心目中最公道的调解纠纷处理“专家”.
“他解决纠纷的办法都很具体,不会说偏袒哪一方,很公正!”乃再尔巴科说。
张永进从1990年在牧场任职,常年和当地的牧民同吃同住,像谁家的草场在什么位置,谁家有多少牛羊,他都烂熟于心。26年来,张永进解决兵地草场纠纷700余宗,调解民事纠纷400多次。凡碰到纠纷,张永进都要坚持原则去处理,直到现在,经他处理过的纠纷从未出现过一起复访。
“你如果说处理问题,你倾向于哪一方,那肯定是不行的,必须要本着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,这样的话,你才有信誉度。”张永进说,“因为现在的问题都是小纠纷,得从小问题抓起,把小问题化解了,就不会有大问题发生。”
张永进在一牧场几个连当连长、党支部书记期间也是领导有方。就拿二连来说,1985年羊群存栏数不足6000只,张永进带领一班人埋头苦干,攻克育种和饲料关,仅用3年时间,羊只存栏数就超过了1万只,经济指标连续8年排一牧场第一,职工收入年年增加,连续8年被场党委授予“先进党支部”.
牧场条件艰苦,曾7次有机会调离一牧场,张永进却都选择了放弃。去年1月,本应退休的张永进被维吾尔族职工含泪挽留,他被一牧场党委返聘为政法委书记助理。
凭借扎根牧场甘做铺路石的精神,张永进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民兵称号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、兵团“五一”劳动奖章。去年,他还获得全国第五届道德模范提名奖。
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
一牧场中学多年来一直注重从当地招收少数民族学生,从学前班到初中进行“一条龙”式培养教育模式,让孩子们生活在一起、学习在一起、活动在一起、成长在一起,促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。
“经过几代人的执着追求……马志业,‘执着’怎么写?”六年级一班毕业生吐送江·买提肉孜这样问他的同桌。“一个提手旁加一个丸子的丸,还有着急的着。”马志业详细解答。眼下虽是暑假,吐送江这两天一直都没有闲着,一有空,他就会跑到同桌马志业家里补习汉语。
今年5月,吐送江和同年级的7名同学一起考上了内初班。“学校提倡的民汉同学互学双语活动,是我考高分的法宝。”他说,“我考上内初班,少不了马志业的一份功劳!”
一牧场中学是以学前教育、中小学教育为一体的全日制寄宿制双语学校,全校632名学生当中,少数民族学生就有518人。学校从孩子们进入幼儿园起,就采取民汉混合编班、合宿的方式,促进民族团结。
杨仪军是一牧场中学教师,他说:“住宿都是住在一块儿,吃饭也是一块儿吃,在平时还在一块儿玩。学校提倡维吾尔族、回族和汉族学生,共同参加学校各项活动。学校课程都是普通话教学,但每周每个班都有几节维吾尔语言课。通过这个过程促进学生对维吾尔语言的学习,从而达到各民族相互交流的效果。”
坚持多年的双语教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双语人才,一牧场中学在当地小有名气,相邻乡镇的不少维吾尔族牧民都把孩子送到一牧场中学。目前,策勒县一些乡镇的维吾尔族学生已占一牧场小学生源的50%.建校以来,一牧场中学先后为周边乡镇培养了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学生2656名,许多毕业学生已经成为当地促进民族团结和建设发展的骨干。
“我们学校有策勒县恰哈乡、奴尔乡、乌鲁克萨依乡、博斯坦乡的学生,还有洛浦县的学生。他们在这里学习双语,民族团结的种子已潜移默化种在学生的心底。”一牧场中学副校长艾萨·热杰普说。
一家亲的牧场效应
多年来,一牧场持之以恒地践行民族团结一家亲。现在,各族职工群众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在昆仑山脚下共同绽放出一朵朵民族团结之花。
在一牧场今年新规划的万亩示范田里,从策勒县奴尔乡阿其玛村来一牧场定居的农民肉孜·托合提隔三差五就要到田里看看,开春种下的豌豆、小麦和南瓜长势喜人,丰收在望。
而今年3月刚搬到一牧场的时候,眼前的一切,曾让他心灰意冷。“种核桃的地方全是大石头,我不相信能在这个地方长出什么东西来。”肉孜回忆道。
从甘肃老家到一牧场定居的朱龙中在地里干活时认识了肉孜。他劝肉孜留下,“种的豌豆、小麦都是连队免费提供的,而且连里还有技术员指导,滴管带也要拉过来了,一定不会让你受损失的。”
朱龙中在干活中发现,肉孜田间管理技术薄弱,就主动给他当起了师傅。“这个中间的草要拔掉,没有长豌豆的地方可以打除草剂。”肉孜说,“师傅的这些话时常在我的耳边回响。”
如今,肉孜和朱龙中已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兄弟,两人还合伙从连里承包了100亩地,一起增收致富。
一牧场与策勒县的4个乡镇相邻,按照“兵地一盘棋的思想”,去年,一牧场与邻近的策勒县奴尔乡签订了《兵地融合发展战略备忘录》和《兵地融合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》,并从地方吸纳富余劳动力就业落户,与本地汉族职工结合成立一牧场七连。目前,一期1万亩土地开发项目已经完成。
“一牧场给他们提供了优惠政策,每户提供90到104平方米不等的房屋,前三年让他们免费居住,后三年让他们通过生产劳动承包土地付租金。有了收入之后,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逐步让他们购买住房。对来就业的地方农民,牧场给他们发放每个月2400元钱的工资,还实行种子、水费减免。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让地方农民在这里安家扎根,融入到兵团的大集体里。”一牧场七连党支部书记杨斌说。
“我们与策勒县的四个乡镇在兵地共建上面坚持发展和共享,持之以恒坚持先进文化引领,持之以恒坚持民族团结,持之以恒坚持双语教育,持之以恒坚持民生改善。民族团结一家亲、兵地融合共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。”一牧场党委副书记、副政委吴丹说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